校友故事 | 89级校友袁雅生:德医双馨,践行着救死扶伤的伟大理想

发布者:xyh发布时间:2019-11-03浏览次数:5546

        89级校友袁雅生1994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现任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主任医师,耳神经颅底外科行政副主任,入选上海市新百人计划,复旦大学博士、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在博士后期间以独立PI(研究员)身份拿到两项美国卫生部耳聋基金,荣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和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袁雅生


“谢谢!谢谢!”

        上海陶行知书画院院长杨胡生老先生握着上海复旦大学附属耳鼻喉科医院袁雅生教授的手,万分激动的连声说声谢谢!谢谢!
        早在四十年前,病人杨胡生的耳朵因被人重击,鼓膜被打成大穿孔,以致长年累月耳鸣、头晕、化脓,听不清声音,曾经做过两次手术都没有成功;给教学工作、社会工作和生活带来严重不便,苦不堪言。



        慕名袁雅生主任医术精湛,杨胡生特意挂了袁雅生主任的专家号。袁医生在了解其病情之后,对他进行了热情、耐心、细致的诊断,很快做出手术方案。整个手术过程,在毫无疼痛的情况下取得圆满成功。更神奇的是耳朵外面没有看到任何切口疤痕,确实之精准微创。杨胡生先生深表感谢。


摩洛哥病人的守护天使

        据媒体报道,袁雅生医生才华横溢,医术一流,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2008年,非洲摩洛哥的《荷塞马省报》、《都市报》等主流媒体和阿拉伯大都市网络,动用大版面,争相报道了一位来自中国的医生,他就是袁雅生,现任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神经颅底外科行政副主任。说起那次援外之行,袁雅生说,那是自己人生中一段很重要的经历,因为在临行前的半年里,他的父母相继去世,他拒绝了医院提出的退出援外队伍的建议,带着牵挂和伤痛,踏上了援外的征程。



        袁雅生的援外医疗点,位于摩洛哥最北端的荷塞马省,三面被里夫山脉所环绕,交通不便,很多科室根本没有医生。袁雅生除了承担起自己专业的耳鼻喉科诊疗外,还肩负起了口腔科、眼科、脑外科、普外科的部分门诊、急诊和手术。



        在摩洛哥期间,袁雅生做过扁桃体切除、食管异物取出等普通手术,也做过唇腭裂修补、头颈部巨大恶性肿瘤切除与修复等重大手术,甚至成功抢救了一名颈总动脉断裂的患者,而这个手术当时在全世界成功率低于1%。这也成为了摩洛哥首例。他也因此被摩洛哥人民亲切地称为摩洛哥的守护天使



        虽然在摩洛哥只有两年,但是,袁雅生医生累计实施大小手术600余例,每日24小时待命。由于工作出色,他受到了摩洛哥国王穆罕默德六世的接见,并被荷塞马省卫生厅授予“特殊贡献奖”,为中国的医务工作者争得了荣誉。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时间回到2006年年初,响应上海市卫生局响应国家卫生部的号召,年仅34岁的耳鼻喉科医生袁雅生刚刚博士毕业留院工作,身为共产党员并曾经做过医院研究生会主席的他意识到这是一个在艰苦的条件下锻炼自己的机会,于是,第一个报名参加这次援摩任务。
        谁也没有料到,临行前的半年里,袁雅生的父母相继去世,面对父母的离世,他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但是袁雅生认为,正所谓“自古以来忠孝不能两全”,半年的法语培训已经结束,临时换人已经非常困难。袁雅生拒绝了复旦医管处和医院提出的退出援外队伍的建议,毅然带着一份牵挂、一份伤痛离开了上海,踏上了援外的征程。
        然而,世事难料,离家半年左右,袁雅生的大姐却又因为高血压突发脑溢血,复旦医管处和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领导积极组织会诊,却仍然没能救下脆弱的生命。身在异地的袁雅生在一年半内连受三次打击,命运给他这么伤痛的吻,他却报之以歌,在摩洛哥,他坚守在自己的岗位,坚持着从医的信念,从不曾动摇。



        援非回国后不久,袁雅生接到了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的邀请,在美期间,他以独立研究员身份拿到两项美国卫生部的科研基金。在当时的华人留学生中,成为佼佼者。回国后,袁雅生在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继续他的耳神经颅底外科科研和临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