汩汩暖流汇母校——记校友捐资助学的故事

发布者:xyh发布时间:2013-03-15浏览次数:1216

他们有的是企业老总、知名教授,有的只是普通医生、工薪阶族,虽然身份不同,但却愿望一致,他们都想向母校献一份情,为贫困学子助一把力,虽然能力有大小,但这份情、这份意足以让人敬重!

  

“我们觉得很值得!”

199910月,是建国50周年,也是南医大成立65周年。52届校友马凤楼、戴汉民教授夫妇在家商量着,退休近10年了,能为母校做些什么。很快,一个设立奖学金的念头在夫妻俩的脑海中迸发出来。“设立这个奖学金之初,我们夫妇捐出10万元。那时我们自己的工资也不过才1000元。”马凤楼这位80多岁的老人、南医历史上第一任党支部书记笑着说。

于是,这项“马凤楼、戴汉民奖学金”诞生了。这笔用于奖励公共卫生学院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的奖学金,在经历了13年“长跑”之后,共为34位南医学子送去关怀。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奖学金设立之初,马凤楼、戴汉民夫妇正面临子女下岗,这是他们当时的全部积蓄。“这是有意义的事情,我们觉得很值得。”曾经同为南医大地下党员、我校首任共青团委书记戴汉民如是说。

“对于同学们,我希望大家首先要热爱自己的专业,不能三心二意,要做一样,专一样。”马凤楼说,“要将自己的命运跟国家的未来联系起来。人生是既定的,只有那么长,但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所以要常立志、立长志,有一定的人生目标,将自己的信仰、事业、真情充分地融合并发挥出来。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努力。特别是作为女孩子,对这个社会要有作为,一点都不能比别人差!”

  

“只是想要报母校之恩”

“去年学校给了我2000元助学金,因为学习成绩好,我在学院又获得了1000元奖学金。”口腔医学院的贫困学生小吴向记者表示自己“不差钱”。

给小吴等学子送去温暖的,正是他们的大学姐,第一届口腔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刘嘉,如今,她已是蜂乃宝本铺(南京)保健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1992年,刘嘉赴日本留学,六年间斩获了大大小小的各项奖学金。“当时我就想,有一天我也要设立奖学金,帮助更多的学子。”2004年,在回国六年之后,她开始兑现当初对自己的承诺——为她的直系学弟学妹们设立“刘嘉口腔医学奖学金”,每年奖励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15名本科生各1000元奖学金。

“留学回来后打算回母校教书,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去做了企业。”在刘嘉看来,教书是用知识培育学生,设置奖学金则是用关怀鼓舞学生。“作为南医的毕业生,只是想要报恩,回报社会、回报母校。”

  

“教会学生懂得传递爱”

    从南医大毕业已有22年的谈振国本身就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本职工作是南医大二附院的心胸外科医师,兼职工作是大学教授,同时还是南京圣可尼服饰实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他手下掌管着一个年产值2亿的服装企业,平均每两天完成一次外科手术。然而,即便在如此忙碌的情形下,六年来,他一直坚持在亲力亲为做一件事:向南医大贫困学子捐赠棉衣。

201211月,他和他的朋友——圣迪奥服装公司董事长孙兵,如约而至,连续第六年带着公司生产的棉衣前往南医大。六年是个不短的时间,两家企业始终在坚持,即便途中遭遇了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捐赠数量却是有增无减。去年,他们捐赠了560件新款棉衣,累计捐赠已达3220件。

“这件棉衣在雪天穿也觉得很温暖。”1226日清晨,南京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七年制儿科专业的罗同学一起床,就看见窗外变成了雪花飞舞的银色世界,一件棉衣让她瞬间暖和起来。“今年的棉衣有新花样,每个尺寸都有45种款型给我们选择!”罗同学高兴地说。

“一件棉衣的温暖,也许只能抵挡一个冬天的寒冷,但一份关爱的心情,会温暖一个学子一辈子,会教会学生们懂得爱,懂得传递爱。”谈振国说。

上大学时,谈振国也是一名贫困生,而他却用自身行动向贫困学生们演绎了一场最真实的逆袭。“贫困不是同学们的错,贫困生没有选择贫穷或富有的权利。贫困只是一个阶段,一种经历,同时贫困也是一种财富,它能激发人的斗志,使人奋发向上。”

  

“用有限的钱去做一笔长期的智力投资”

2010年,南医大临床医学专业90届校友打算张罗一次毕业20周年聚会。“当时想给母校送一件纪念品。”90届校友、南医大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陆桂平回忆说,看到之前的校友会送给学校的几乎都是展示品,虽有纪念意义,但总觉得缺了点什么。“后来一附院的副院长顾民提议说,不如成立个基金会,捐钱给我们的学弟学妹。”

倡议书一经发出,一呼百应。短短两个月时间,捐款从各地纷至沓来,截至聚会当天,基金会已经有了31万元。“最多的一位校友个人捐出了10万元!”陆桂平说,大家商量怎么把钱用到实处,有人提议作为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陆桂平和另一部分人认为不如捐给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有意义。”陆桂平说。

后来大家干脆把钱一分为二,每年各设15个奖、助学金名额,每个学生2000元,一共设5年。“11年第一笔奖助学金就已经到位了,去年是第二年。”陆桂平说。

在决定用一份五年的奖助学金作为送给学校的礼物时,陆桂平和他的90届同学们其实也有一个长远打算。“用有限的钱去做一笔长期投资,尤其是智力投资,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这项“临床医学90届校友奖/助学金”几乎覆盖了全校的所有专业,也是基于校友们最初的设想:“教育是为了提高全民素质,让每个人都有学上。”

陆桂平一行的“正能量”很快在他们学弟学妹身上延续。2011年,91届校友毕业20周年,成立了“南京医学院91届医疗系同学会助学金”,当年为20位贫困学子送去关怀。

  

“我为母校自豪”

2012年年底,第一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专业研三的陶陶同学获得了一笔3000元的奖学金,“既然是奖学金,就打算用来买专业书,订学术期刊。”

这份温暖来源于江苏奥赛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陈庆才。201212月,他连续第三年把奖学金颁发给南医大30名优秀硕、博研究生。作为南医大的博士研究生,陈庆才十多年来始终在关注母校的发展:“我为母校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感到自豪和骄傲,希望同学们在校刻苦钻研,毕业后努力工作,以优异的成绩回报母校、奉献社会。”

  

“一直想为学校做点事情”

现在省中医院做医生的王珏是个低调的人,从提出想法,到把第一笔奖学金捐出,她都在尽可能“惊动”最少的人。

作为87届临床专业的毕业生,她和南医大的感情却不仅限于五年的大学时光,而源于同为南医校友的母亲。王珏设想,捐出自己的一笔存款,每年奖励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5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各2000元,共设立4年,直到这批学生走上实习岗位。当她把心中积攒多年的愿望与女儿谈起时,得到了女儿的大力支持,去年11月,第一批“学友奖学金”已经发放到位。

“捐助这笔奖学金给我们的老师是个‘神秘人’,辅导员老师说她不肯透露身份,”“学友奖学金”获得者、基础医学院2011级的陈梦丽同学说,“今年寒假之前,我接到她的电话,问我奖学金是否已经到账,还鼓励我继续努力,争取来年再拿。但从头至尾她连名字都没有告诉我,挂掉电话时我甚至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她。”(陈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