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由南京医科大学校友会联合教务处、学生工作处举办的《医路之校友论道》第三期第四讲在至诚楼三楼报告厅开课。本次课程特邀我校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博导、院长,国家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指导专家库专家,全国学校结核病防控专家组专家,江苏省防痨协会第七届理事会副理事长,1989级校友王建明授课,为青年学子讲述公共卫生——促进健康的科学和艺术。

世界公共卫生事业的起源与发展
王教授首先梳理公共卫生的发展史,为同学们构建出一个清晰的逻辑体系。从公元4世纪黑死病在欧洲爆发,人类建立起传染病隔离和国境卫检制度;到18世纪英国医生Jenner发明牛痘疫苗消灭天花,开创主动免疫先河;再到19世纪,英国在与霍乱的艰难斗争中颁布现代公共卫生法,建立现代流行病学……公共卫生,一份粗粝能甘,纷华不染的事业,从诞生之初,就为人类健康保驾护航,隐居幕后默默耕耘。

中国特色公共卫生事业
紧接着,王教授深刻剖析公共卫生在中国的定义。习近平主席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我国的公共卫生工作围绕社会、环境、人文、医疗等多角度展开,以预防疾病、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尽早康复为使命,维护全社会的健康安全。
回望来时发展之路,虽蜿蜒曲折,却一直在拓宽与延伸。1978年改革开放后,我国疾控工作受各种因素影响发展迟缓,直至2003年,SARS爆发敲响警钟,公共卫生工作得到高度重视与发展。十多年后,新冠疫情的肆虐,对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再次发起严峻挑战。在党的领导下,疾控工作高速有效运转,更有无数平凡英雄在危难时刻逆行而上,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克时艰,让我国疫情防治工作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工作成效得到国际认可。

新时期新挑战
王教授强调,固然目前国内防疫工作进展顺利,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公共卫生工作依旧任重道远。新时期,诸多挑战在即:人口老龄化加快,慢性病的负担越来越重;居民普遍缺乏相关知识,健康素养有待提高;已控制的种种传染病再次流行,或新发传染病乘虚而入;职业病对工作者的身心影响加剧,精神卫生、心理问题突出……
“学医,我能做什么?”王教授指出:公共卫生,从来不是单纯的医学问题,它关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方因素。公共卫生不单看专业知识,它是一门艺术,一定要掌握其中的人文社科内涵,才是一个好的卫生工作者。
课程最后,王教授对年轻医学生们提出了几点要求:“医学生要能跳出书本的框架,接触各方面的卫生知识,走出去多体验,学习多层次知识,开阔视野。而走出去不是就要一直留在国外,最后还是要回来,发展我们祖国的健康事业。”
   课程结束后,校友会副秘书长卢佳老师为王教授颁发南京医科大学校友导师聘书。学生代表向王老师献花,并合影留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