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之校友论道》第三期第八讲|让人文之光照亮从医之路

发布者:xyh发布时间:2021-12-25浏览次数:1330

12月16日,由南京医科大学校友会联合校务处、学生工作处举办的《医路之校友论道》第三期第八讲在至诚楼三楼报告厅开课。此次课程为本学期的收官之作,诚邀我校78级校友、南京医科大学全科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原南京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周亚夫讲述《让人文之光照亮从医之路》。

周亚夫教授1983毕业于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至今已在南医学习、工作了43年。周教授在全科医学、学生管理、人才培养及高校和医院文化建设等方面都有丰富的经验和深厚的造诣。作为一名前辈、一位师长,他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与人生感悟,以行医之道为中心,向同学们娓娓讲述如何成为一名重人文的良医。本次讲座由校友会副秘书长卢佳主持。







[学道与悟道]

——在母校怀抱中体悟医道

讲座伊始,周教授向同学们提出一道人生之问:何谓医者之道?他引用五则箴言,并一一阐释,强调为医者道之根本,也是本堂课程的核心要义,就是医学人文

道的起点是学识和涵养。回首上个世纪,校园环境虽朴素简陋,但他深明“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大学是求学识、获真知的平台。他告诉同学们,在大学需要接受科学的教育与人文的熏陶,将学校的优秀文化与精神气质融入内心,实践于行。“告诉我们的孩子,先进文化引领人走向光明”这是杨怀恭教授对周教授的嘱托,周教授烙刻其言于心于业。

“及时、正确、有效、坚持”的八字方针,是年轻的他在王一镗教授的休克课上,学习到治疗休克的黄金法则,而后,这也成为他一生为人处世的重要指南。他讲道,求学路上,遇一良师何其有幸,老一辈知识分子做人、做事、做学问皆有其独到的经验与方法。颜守民、赵慰先、马凤楼、戴汉民、陈钟英、王一镗、陈家伟……这些老一辈留下的不竭精神财富,值得每一位学子钻研琢磨。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周教授告诫同学们需瞻仰高处前辈、谨记校训精神,不仅是为心中有道,更要知行合一,做到学识渊博、追求信仰、勤奋儒雅、正直善良,更有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与敬仰,这是对每一位医路修行者的要求与期望。

[信道与传道]

——在体悟医道中传播医道

从历史角度看,若成大医,必先懂得人文之道,周教授道。他以《希波克拉底誓言》和《大医精诚》的警言佐以证明:“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行迹之心”。人文是一名为医者不可或缺的内在品性,修好人文之道,是为良医。

从现实角度看,医学人文于当代医生的发展也有必要性。个体化治疗、精准治疗、微创治疗等多种医学治疗手段飞速发展,究其本质,是对人民健康需求与治疗感受的重视与共情。周教授认为,新时代医学生要以人文观对待信息化时代医学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对于不久后大多数同学即将从事的临床工作,周教授强调要遵守三条基线——思路清晰、心地善良、心灵平静。与此同时,要防范临床医生的“三大敌人”——无知、冷漠与堕落。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若想无愧所学,就要与善同生、与善同行、与善同在。而这“善”字,也深深刻在了南京医科大学“博学至精,明德至善”的校训中。


[修道与行道]

——在提升境界中践行医道

懂大道理方能为“大人物”,明大方向方能做大学问,有大格局方能成大事业。在南医求学和工作多年,周教授对于如何做一个有人文精神的医务工作者深有体会。他分别以冯友兰先生、杨怀恭教授和裘法祖院士为例,讲述从医与做人之道。

他强调,让人文之光照亮从医之路,即是以悲悯的情怀实现“一生的追求”,以仁爱之心提升人格魅力,彰显崇高的“医学人文精神”;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增强情感互动、信任互动这两种能力;以良好的职业素养,树立医者的“三度形象”;以广博的知识,整合“四大学问”,做到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兼收并蓄,博古通今知信达贤学贯中西;以高层次职业定位,成为“五家合一”苍生大医。周教授不疾不徐,不矜不盈,娓娓道来,对同学们寄予了深切厚望。







课程结束后,教务处处长喻荣彬为周亚夫教授颁发校友导师聘书。学生代表向周教授献花,并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