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暑期,校友工作者协会发起“寻找最美南医人”活动,活动以建党百年为契机,以“致敬平凡英雄”为主题,采访12位党员校友,倾听他们的成长故事,感悟历史长河中的平凡与感动和最美南医校友的风采!
张银娣,1954级校友,南京医科大学药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66年。1959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医疗系并留校任教。1975-1996年任南京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卫生部南京医科大学临床药理基地副主任,临床药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药理学会临床药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药理学会药物代谢专业委员会理事等职。1985年开始担任江苏新药审评委员、江苏省新药审评顾问委员、全国新药审评专家。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张银娣教授1935年出生于上海,看到百废待兴的社会,从小心中便埋下了为建设祖国出一份力的梦想。幼时,张教授对地质研究感兴趣,想趁着年轻,去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但张教授母亲的逝世,让她看到了我国医学的落后,病人也难以得到治疗。秉着减轻他人病痛的信念,张教授选择了从医这条路。“好儿女志在四方,年轻的时候自然想去其他地方见识见识。”于是意气风发的张教授选择去了江苏医学院(今南京医科大学)学习,开始了她的从医之路。
张教授入学时正逢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虽物质条件匮乏,但国家尽力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张教授回忆说:“当时一、二年级吃饭不花费,吃得很好,图书馆资料也很丰富,师资力量也很强,我现在还能记得姚厚生老师,印象很深。”让张教授记忆深刻的是当时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学校教育学生要有为国家奉献的精神,每个人都要明确自己是为国家建设而努力学习。
科研之路从不会平坦,即使是现在硕果累累的张教授也是一开始跟着老教师们进行研究,后来去美国两次进修临床药理,进一步加深自己对药理学的理解后发现,自己对中医中药比较感兴趣,遂针对黄芪甲苷重点研究,发表了三十多篇文章深度剖析黄芪甲苷的医疗价值.
在针对黄芪甲苷的研究中困难无可避免,张教授十分坦然地说:“没有人什么都会呀,有的人精通这方面,有的人精通那方面,从提取有效成分,提取出来后进行药理研究,到使其容易生产化,都需要团队分工合作。”黄芪甲苷及其衍生物用途广泛,主要在免疫方面有巨大价值,可增加吞噬细胞的功能,放入红细胞后使红细胞更加稳定,对糖尿病及并发症都有功效,除此之外多种中药都需要黄芪甲苷配合起效。张教授和她的团队是第一个发现黄芪甲苷并应用到肾脏疾病治疗的研究团队。
作为党龄66年的老党员,张教授对入党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1955年刚上大二的张教授经工农兵学员老同志介绍成为一名预备党员。谈到自己为何如此急切的想入党,张教授回忆道:“那时我家庭并不算好,也只能勉强温饱,在上海长大看多了(旧)社会腐败黑暗,那时候感到真的很迷茫。后来淮河水上涨,大量难民涌入上海,因为没有食物,当时政府也不管,许多人饿死在街上,解放后作为亲身经历的人明显感觉到社会的逐渐清明,现任领导者对人民利益的重视,所以进入大学后非常希望自己成为党员为社会做贡献,而且大学不需要交费,让家庭并不太好的有志青年也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更让我感恩党的教育,一心向党。”
正是党对培育人才的重视,让张教授和那一代的青年懂得了不仅要自己发展得好,更要把个人发展融入到国家发展需要中,在担当和奉献中创造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采访最后,张教授想对即将步入医学殿堂的青年党员们说:“希望寄托在你们的身上,经过疫情,相信你们更能感受到我们国家制度的优越性,你们要相信自己身处中国的幸运和自己从事医学事业的正确性,我们要有听取意见、反省自身的能力,跟随党的教育,在挑战中不断提升自己,共产主义精神不会自然产生,需要不断地接受教育并坚定自己的思想与目标,未来是属于你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