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路之校友论道》第七讲 | 流年笑掷,未来可期

发布者:xyh发布时间:2022-05-12浏览次数:1487

5月5日,由南京医科大学校友会联合教务处、党委学工部举办的《医路之校友论道》97级校友专场第七讲开课。受疫情影响,本次课程仍在线上开展。学校特邀97级校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内镜中心执行主任陈巍峰老师为学弟学妹们讲述自己作为一名外科医生的成长历程。讲座由审计与法务处处长王林老师主持。


图片


图片

陈巍峰博士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内镜诊断与治疗多年,在这一领域屡有建树。现为硕士生导师,任第七届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青年委员、第八届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外科学组委员、上海市医学会消化内镜分会ERCP学组委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ERCP学组副组长、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专委会青年委员、海峡两岸医学协会消化专委会青年委员等职务。



博学至精,明德至善

回顾自己的本科学习阶段,陈老师十分感激母校的培养,他一直铭记南医校训“博学至精,明德至善”这八字教诲。


图片


博学至精,指的是通过广泛的学习,掌握广博的知识,达到精通专业,臻于完美的境界。陈老师在求学之路上一直践行着这一点,从本科到硕士以及博士阶段,再到前往日本研学,即便工作万分繁忙,陈老师也从未停止对学术的精进——率先在国内开展消化道早癌、黏膜下肿瘤、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内镜手术,目前陈老师已累计完成胆胰系统疾病的ERCP手术5000余例。他总结道:在外科一步步的探索学习都化作宝贵经验,为他之后主攻消化内镜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片


明德至善,指通过不断修养德行,明确道德责任,达到高尚的境界。陈老师一直坚守自己的岗位,将青春与精力投入到患者医治与科室发展,深谙团队协作的力量,不孤芳自赏、晓他人之长,与科室当初一起值夜班、做手术的兄弟科室成员,如今都成了要好的伙伴。陈老师强调:很多手术需要不同科室的配合,所以保持与同事良好的相处,对于一名外科医生也是十分重要。他在一次次的手术中磨砺顽强意志,在一次次的会诊中展现医者仁心,与同伴携手奋进。“博学至精,明德至善”,是陈老师从医之路上的真实写照。


图片



豁目开襟,医者仁心

2013年,陈老师赴日本九州大学研学,2016年,赴静冈癌症中心研修消化道早癌的内镜诊断和手术、胆胰疾病的ERCP手术,师从日本的早癌ESD手术创始人小野裕之教授在国外,陈老师时常利用空余时间拓宽自己的视野,探访当地名胜古迹,繁重课业之余丰富见识、放松身心。



2019年7月至2020年8月参加上海市第五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赴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人民医院开展援建工作。援藏期间,面对严重的高原反应,艰巨的工作任务,陈老师带领24名队员坚守岗位,未曾有过一丝懈怠。即使存在风险,每次接到援藏任务时,我们医院的同志们总是迎难而上。

而对于医者而言,最为诚挚的慰藉与馈赠莫过于患者的信任与治愈,这是行医路上足以克服一切艰难险阻、坚定向前的力量。藏区民风淳朴、医患融洽和谐,藏民们对医生的信任度很高。得到治愈后,他们常为医生献上洁白的哈达,表达由衷的感激与敬意。洁白的哈达和鲜红的锦旗诉说着当地人民的善良、质朴、真诚和热情,也让陈老师和团队深切感受到作为医生的神圣使命与伟大职责,感受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善待患者,善待生命,成为了医者最真的追求。他带领团队更加无畏艰苦,冲锋在前,不断追求卓越。

 



流年笑掷,未来可期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医者,陈老师对学弟学妹们倾囊相授。他以一位过来人的身份坦言:医生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煎熬的过程,医生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技术水平与科研能力的提升需要锲而不舍的积累。年轻的医学生应该戒骄戒躁,守得住初心,耐得住寂寞,受得住挫折


图片

光阴的逝去常伴随着遗憾和不甘,但与其沉湎其中,万般不舍,不如放宽心态,放眼可期的未来,一切皆有可为,一切大有可为。师长寄语,字字句句饱含真切的劝勉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