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级校友陈明龙:勇攀医学创新之峰

发布者:xyh发布时间:2022-12-26浏览次数:228

陈明龙,南京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常务副院长兼心内科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南医大A类特聘教授。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学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律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亚太心律学会会员分会主席,国际心律失常领域四大学会官方杂志副主编等职务。他主持多项重大课题研究,在国内首创持续性房颤个性化消融策略,打造该领域中国标准,多次参与国际指南编写,多项研究被国际指南及教科书推荐。发表SCI论文70余篇,7篇临床研究被全球指南引用;两种手术方法被全球经典教科书推荐。荣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中华医学科技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江苏省十大医德标兵、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第五届 “人民名医卓越建树等荣誉称号。

 

1124日晚,陈明龙教授在医路之校友论道选修课上与青年学子们开展了《从临床实践到医学创新》主题讲座,给大家展示了他和团队在专业领域的科技创新过程和成果,分享了如何从临床实践中获得感悟,启发创新思维,并融入实际,将创新理念运用到临床治疗中去的心得体会

 

实践求知奠基础,一心为患创新法

 

本世纪初,当陈明龙还是一名心脏科医生时,他常常遇到患有房颤疾病的患者,陈教授总是竭尽全力为他们治病。不幸的是,当时运用的几种常规消融术均未考虑到房颤患者的个体差异,存在消融不足或消融过度的情况,总体成功率并不理想,患者后期常常忍受着难以承受的痛苦。陈明龙因此常常茶不思饭不香。加之大多数患者都年事已高且受教育程度较浅,这更是增加了医治的难度。面对种种状况,他决定创造出一项新的房颤消融技术——环肺静脉隔离联合窦律下基质改良术(南京STABLE-SR方法)。

然而,这并不是一条易走的路。在研究多例相关临床问题、翻找大量文献、查找前人治疗案例,并与团队成员多次探讨后,仍然没多少进展。但陈教授对临床的热爱和作为医者的职责并没有使他打退堂鼓,相反,他越挫越勇。在经历次次挫折后,陈教授尝试在进行导管消融治疗持续性房颤前,尽可能清楚掌握左房基质,以此作为踏板,大胆假设,合理推理。也正是这次的研究,一次偶然的发现,打破了这一僵局。这也就是环肺静脉隔离联合窦律下基质改良术(南京STABLE-SR方法)的诞生。新技术诞生后,陈明龙教授于2013年牵头开展了覆盖亚太区共11家中心、评价STABLE-SR术式安全性与有效性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对新技术不断加以改进和优化。经过陈教授和团队坚持不懈的努力,而今该技术已被运用于临床并全面推广。

 

 

着重基础创新,智能化普惠大众

 

陈教授一直秉持从政策导向、临床实践和患者需求出发,进行医学创新的理念。他带领团队从技术创新、策略创新、器械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以及体系化创新等多方面实现从0-1的突破,各类创新思路都已在持续发展进步或已取得良好成效。

技术类创新有南京方法,精准定位病灶,实施个体精细化消融策略等。

策略创新即在已有理论基础上进行新的策略探讨,用新的方式方法去进行新的探索。器械创新就不得不提到人工智能眼镜、心电设备以及正在创设的APP平台。

而他着重提到是基础创新,涵盖了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和体系化创新。时代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现在处于大数据时代,应善于利用大数据与现代科技,实现智慧化慢病管理。正如目前建设的泰州新网计划,面向区域全覆盖,是院前智慧化慢病管理和医院大型综合科一体化管理的模式。进一步发挥互联网医院的作用,创新医疗模式,加强医院高质量内涵建设,实现向研究型医院转型,这是一个全新的转变,目标是普惠大众。

 

 

医学生、医学工作者

当救死扶伤,守护健康。

 

 

陈教授曾遇到过一位患者,那大概是他从医经历中遇到的为数不多的复杂难题。2012年,陈教授接诊了一位极其罕见的心脏内外都有问题的患者,这意味着该患者的手术极难完成。然而,在深思熟虑后,陈教授力排众议,带领团队坚持完成了手术。术后,陈教授听到了令他震惊的一件事——该患者家族中也有人有该疾病。在医者仁心的驱使下,陈教授与其他几位同仁连夜赶到患者家中,对其家人进行了随访调查。不幸中的万幸,陈教授确诊了一例病患并成功预防了严重发病的情况。

在医学这条道路上,陈明龙教授一直怀揣着医者仁心,不断从临床发现问题,以创新思维、科学严谨的态度,解决问题,砥砺前行,勇攀基础创新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