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第十四届三次会议
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
分别于3月10日和3月11日在京闭幕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坚持创新引领发展,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对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工作作出具体部署。
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韩峰教授,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院长刘云教授,分别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光荣参会。
他们在两会上认真履职尽责,积极建言献策,发出全国两会的南医声音,受到媒体广泛关注!新华社、荔枝新闻、《新华日报》《中国科学报》《南京日报》等国家级、省市级媒体纷纷报道。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医科大学药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韩峰教授
★聚焦一:加速AI赋能我国医药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我国在逐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后,百姓对医疗服务的关注点已向更高层次的“体验与质量”需求延伸。结合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大型三甲医院分诊效率有待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相对薄弱、原创药物研发滞后等现实问题。
韩峰院长建议推动AI与医药卫生事业深度融合,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医学科研创新,鼓励医科高校和科研机构开设AI与医学交叉学科专业,设立AI医疗人才专项实施计划,为AI赋能医药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在此基础上,开展AI工具使用培训,帮助基层医生熟练掌握AI辅助诊断、远程会诊等技能,以期早日通过“AI+医共体+流动医疗”等模式,实现基层智慧医疗服务全覆盖。
★聚焦二:持续加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疾控体系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面临专业高层次人才短缺与基层疾控队伍稳定性不足的双重困境,存在人才总量不足且流失严重、人才结构失衡、激励机制滞后等问题。
针对该问题,韩峰院长建议:一、完善政策保障,强化人才供给,制定专项规划并纳入考核,动态增补编制;二、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强化实战能力培训,培育高端领军人才;三、创新激励机制,激发队伍活力,优化薪酬体系,改革职称评审,拓宽职业发展空间,实施“基层人才振兴计划”;四、强化疾控职能,优化工作环境,赋予专业决策权,.改善工作条件;五、推动“医防协同”与资源整合:共建区域公共卫生中心,建立大数据共享平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聚焦三:突破高等教育传统学科壁垒,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一场结构性变革。当前高等教育最紧迫的任务是突破传统学科壁垒,面向未来产业的发展需求调整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结构。
韩峰院长指出,对于医科院校来说,应该将人工智能课程模块逐渐嵌入临床医学培养方案。例如,在医学课程体系中增设生物医学大模型、医疗机器人、医学图像识别、脑机接口与神经工程等交叉学科内容,培养兼具医学素养与数字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这种新医科课程建设能够使高等教育真正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输送“既懂医又懂人工智能”的实战型人才。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 “立德树人”的根本原则不能动摇。医学教育必须坚持德才兼备的培养方向。特别是在科技创新加速的背景下,更要警惕“重术轻德”的倾向,避免培养出技术精湛但价值观偏差的从业者。
★聚焦四:加强对新疆克州地区濒危药用植物资源抢救性保护
近年来,受过度放牧、非法采挖、气候变化及矿产开发等因素影响,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药用植物野生种群急剧萎缩,部分区域已功能性灭绝。若不加紧保护,将导致生态链断裂、民族医药失传、生物遗传资源永久流失,严重影响边疆生态安全与文化传承。
韩峰院长给出相关具体建议:科技赋能克州特色药用植物资源抢救性保护,实施生态-生计协同工程,开展文化传承与跨境合作;凝聚国家政策、科技攻关与社区参与合力,实现“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乡村振兴、经济发展”协同推进,为筑牢西北生态屏障、推动新疆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聚焦五:加强医药类高校科研成果技术转移团队培育
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率低,核心瓶颈在于专业化技术转移团队建设滞后。结合我国成果转化人才短缺、体制机制亟待优化、产业端与研发端的协同不足等问题,韩峰院长建议加强医药类高校科研成果专业化技术转移团队培育建设。
韩峰院长表示,当下亟须完善政策支持,明确专业化技术转移团队建设战略定位,强化医药市场化服务能力,设立如技术许可办公室(TLO)等专职机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政校企协同,最终通过建设专职的高水平专业化技术转移团队,打通科技创新和医药成果产业化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助力区域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南京医科大学副校长,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妇幼保健院)院长 刘云教授
★聚焦一:推进主动健康理念,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慢性疾病发病人数不断增加,传统的“以治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难以满足老年人对健康管理的需求,亟须向“以健康为中心”的主动健康模式转变。面对老年人健康需求迫切,健康意识不足,与健康老龄化相关的机构、队伍、服务和政策支持不足这一现状。建议:加强老年人健康教育,完善老年人健康服务体系,推广适老化健康科技产品,深化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加强政策支持与资金保障。
★聚焦二:加强青少年孤独症健康服务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孤独症已成为严重影响儿童健康的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儿童精神疾病第一位。面对孤独症早期诊断与干预困难、教育资源与支持不足、家庭缺乏重视与社会融合障碍等问题。为切实加强青少年孤独症健康服务,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建议:建立完善孤独症全程支持服务体系;加强科普宣教,营造良好氛围;加强人才培养,提升服务能力;强化早期筛查,强化新技术在治疗方面的应用。
★聚焦三:提高高校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水平
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学研究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高等院校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仍存在采购缺乏科学统筹、设备管理机制僵化、供给信息链接不畅等问题。建议:做好校级设备采买规划,建立完善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体系。提高设备管理效率,加强人才建设,提升产业服务水平。打通信息屏障实现信息共享,搭建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平台。
★聚焦四:加快智能医学产业科技攻关
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面临卡脖子风险,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目前,中国智能医学产业仍面临生命科学设备严重依赖进口、智能医学底层工具自主化差、医学标准数据主要借鉴国外等诸多挑战。建议:加大智能医学产业科技攻关;突破智能生命医学设备卡脖子瓶颈;关注智能医学底层技术自主化问题;支持牵头构建国际化医学标准及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