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论道|“致40岁的我”2002级校友周文斌教授成长之路

发布者:xyh发布时间:2025-03-16浏览次数:10

313日晚,南京医科大学江宁校区至诚楼报告厅内座无虚席,《医路之校友论道》迎来了本学期的第二场思想盛宴。本期我们有幸邀请到第一附属医院乳腺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周文斌教授作为主讲嘉宾,他带来了一场以坚持中奋进——40岁的我为主题的精彩讲座。


一、以终为始,坚持不懈

 

周文斌教授以自身经历诠释了坚持与踏实的力量。从懵懂选择医学到形成独立研究体系,他如同登山者般在科研道路上不断攀爬,用模仿-突破-创新的三阶段成长轨迹展现了学术探索的本质。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他对科研方法论的重构:早期通过大量文献阅读建立知识框架,中期在导师指导下实现认知跃迁,后期通过跨学科合作形成特色研究体系。在临床与科研平衡方面,他提出的个性化发展路径理念颇具启发——不是简单复制他人模式,而是根据自身特点建立可持续的发展模型。他以运动员巩立姣为例阐释的目标导向型坚持,揭示了成功背后的深层逻辑:将愿景拆解为可执行的阶段性目标,通过达成阶段目标获得持续正反馈维持奋斗动力。在人工智能冲击传统医学的当下,我们既要保持对基础研究的敬畏,更要培养跨界整合能力,这正是新时代医学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2024级临床医学5  陈章泽

 



二、心向高处,脚踏实地

 

聆听了周文斌教授的讲座,深感其成就背后的谦逊与智慧。年过四十的他,已任主任医师、学科带头人,却始终以坚持踏实为人生信条。他坦言,自己并非天赋异禀,科研之路更是历经坎坷:从青年基金的屡次碰壁,到认知局限的突破,再到与顶尖专家的合作,每一步都印证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信念。  导师的成长经历为年轻人指明方向:一是广博与专精并重。他鼓励广泛涉猎基础学科,如统计、计算机技术,同时深耕一两项核心技能,如单细胞分析,以此构筑竞争力;二是认知决定上限。他强调阅读顶级文献、与领域专家对话的重要性,唯有突破思维桎梏,才能实现科研的质变;三是尽早锚定目标。无论是成为临床科学家还是技术专家,清晰的方向能让奋斗更具效率。  这场讲座不仅是经验的分享,更是一场关于人生格局的启迪——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持续深耕、开放学习与自我突破的必然。愿我们如周教授所言,在广博中沉淀,在专精中闪光,以坚持为舟,驶向理想的彼岸。     

----2024级天元卓越班  钱贝珉

 



三、努力为本,坚持为根

 

周老师在讲座中,讲述了他的学习和工作历程,他对科研文章的理解让我记忆深刻,我也明确了日后参与科研时,除了阅读高水平的文章,还需不断探索修正,才能有所收获。努力与坚持并非孤立存在,它们相辅相成。努力是坚持的动力源泉,坚持是努力的保障。在医学这条道路上,我们需要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在遇到困难时坚持不懈,不轻言放弃。听完讲座,我更加坚定了自己学医的初心。未来,我将以老师为榜样,在努力与坚持中不断前行。我会努力学习医学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在面对困难时,我会告诉自己要咬牙坚持,因为每一次坚持都是对生命的负责。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并坚持,就能在医学这条充满挑战的道路上,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光明和力量。     

----2024级天元卓越班  葛睿

 

 

本周周文斌校友的讲座让同学们深受启发。他鼓励同学们在注重临床技能提升的同时,也要关注科研动态,将临床问题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以创新的思维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医学的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