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朱莉,南京医科大学1999级博士校友,现任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泰州人民医院(泰州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心血管内科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泰州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
读医书看闲书,心血管内科一大夫
PART.01
到今年8月10日,我来泰州工作就满22年了。回顾这22年,值得铭记、书写的很多很多。脑海里浮现最多、印象最深的,是三个病人。
作为市人民医院引进的第一个心内科博士,到岗两个月左右的一天早上,我正在查房,儿科主任许万宏打来紧急会诊电话。电话中,许主任以商量与担心的口吻焦急地对我说:“朱博士,我们这里刚来了一位6岁小伢儿,反复抽搐、晕厥,心电图是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考虑是重症病毒性心肌炎,能否请你马上装临时起搏器啊?要不然就怕送不到南京啊!”确实,挽救这种病情的孩子,唯一办法就是尽快做临时心脏起搏手术:将导管从体外经过血管送入心脏特定位置,进行人工送电,起搏心室,恢复心脏正常跳动,等待心肌炎症消退、传导阻滞恢复。
我后来知道,许主任以前在北京儿童医院进修,参与抢救过同样病情的患儿,临时起搏手术做了好几个小时,手术过程中,患儿不断抽搐,险象环生。许主任打电话给我,也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孩子这么小,病情如此凶险,要迅速完成手术,真是太难了:这个岁数的孩子,腿上血管只有2—3毫米粗,不仅穿刺困难,将导管顺着血管经过右心房跨过三尖瓣送达右室心尖部,悬浮在右心室上,心脏在跳动,小孩不断抽搐,腿和身体都在动,既要稳住起搏不脱位,又要随时暂停手术进行抢救,真的是极其困难。但在当时那种情况下,我没有丝毫犹豫,立刻答应许主任:做!马上做!因为我知道,此刻这孩子的命,就在我手上。抢救就能活,不救,就会死。我请许主任马上和家长沟通,签字同意后护送患儿到导管室。与此同时,我们立即做手术前的准备工作。患儿到达后,迅速上了手术台。科室人员同心协力,消毒铺单、局麻穿刺、送入导管、起搏心脏,整个手术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前后仅十多分钟。在手术台旁监护患儿的许主任高兴得连说了几遍“分门!分门!”当时我刚来泰州,没有听懂这句泰州话。孩子康复出院后,成了儿科和我们心内科共同的孩子。我们一路看着她、护佑着她成长,直至大学毕业参加工作。真的是“分门!”
重症心肌炎年轻患者,每年我们都会遇到好几个,也有没来得及送到医院,甚至到了医院抢救不过来的病例。在此,我请大家千万不要忽视“小小感冒”,尤其是年轻人,感冒了就得好好休息多多喝水,千万不能仗着年轻不在乎,甚至熬夜、剧烈运动,可能会丢命的啊。
急性心肌梗死是严重威胁生命的急症,由于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突然闭塞,导致心肌细胞在短时间内没有血液供应而大量死亡,就像稻田突然断水,秧苗会枯死一样,断水时间越长,死的秧苗越多,因此越快打通闭塞的血管,就越能减少心肌细胞死亡数量。真的是“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2004年夏天,经过近2年的准备与演练,我们正式对外宣布,开通泰州市第一条急性心肌梗死急救绿色通道。我们承诺:医生24小时待命,30分钟内,手术团队全体成员到位,进行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介入手术。从急诊室开始,不考虑费用,一路开绿灯,以最快速度让患者用药、送入导管室、开通血管!这在当时的省内地级市医院中尚属首次。
PART.02
绿色通道开通第二天,夜里十点多,我正在家中看书,急诊医生打来电话,来了一个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病人!我立刻通知手术团队。家属签字后,我们快速完成冠脉造影,发现患者右冠状动脉急性闭塞,迅速开通了血管,恢复了血管供血区域大片处于濒临死亡心肌细胞的血液供应,挽救了他的生命。
介入手术是局部麻醉,整个手术过程,病人是清醒的。我有个习惯,喜欢在术中与病人说说话,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随时了解病人的感觉,顺便问问病史。当时,我问这个患者,有高血压吗?他坚定地说:没有!有糖尿病吗?没有!血脂高吗?没有,我瘦呢!当我问他是否吸烟时,他说,不多。我问多少?他说,一天三包。我说,还不多?!他说,谁谁谁一天四包呢。
手术结束把病人送回病房。他夫人问我,她老公没有三高,是个瘦子,为何会得心梗?我说,大量抽烟是重要原因。他夫人告诉我,老公是厂里的技术骨干,发病那天,冒着高温维修设备,这个设备,厂里只有他一个人会修。我说,这就不奇怪了。出了很多汗,又未及时补充水分,血液浓度变高。加上不断吸烟,以及紧张情绪,导致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梗。这次算他命大,正巧赶上我们绿色通道开通,抢救及时。你要特别关照他,除了认真服药,经常复诊,一定不能再吸烟。
这位患者出院后,一开始,还能按时来看我的门诊,一年后,我看不到他来门诊了。有一次,我下班回家,看到前面有个人,一边走一边吸烟,很眼熟,我用力蹬车上前,一看,果然是他!我大声吼他:“顾某某,你还抽烟啊!”他回过头,一看是我,腼腆地一笑,赶紧把烟扔了。我推着自行车,边走边和他说,你怎么好久不来我的门诊了?他不好意思地说,去,就去,下周就去。可下周我没等到他。再次见到他,他在我们医院的急诊抢救室。我赶到时,医生护士正在为他做心肺复苏。到达医院前,他的心跳已经停止超过半小时了。他的夫人哭着要我再次把他救过来。抢救过程中,我发现他上衣两个口袋、裤子两个口袋里,装的全是香烟!我顿觉心痛万分。唉,我怎么没有跟踪管理好他啊!
这些年来,我们在绿色通道基础上又创建了省内第一家胸痛中心。目前,泰州通过国家验收和正在创建的胸痛中心已超过30家。我们运用微信群、心电诊断中心等信息化手段,把泰州区域内的医院、各级医生联了起来,形成了一个急性胸痛病人协同救治分级管理网络。过去是急性心梗病人到医院,明确诊断后再通知医生,等候医生来做介入,现在是上级医院的手术医生在导管室等待从基层医院送过来的急诊病人,大大节省了抢救这类患者的时间。此外,为了防止顾某某的悲剧重演,我们在政府和南京医科大学的支持下,实施“星网计划”,与村医、乡镇卫生院医生和二级医院医生一道,加强对这些的病人管理,按照专业要求戒除吸烟等不良习惯,认真服药复诊,尽量不复发、少复发,减少心脏意外,延长寿命。
PART.03
另一位我永远不会忘记的病人是一个十岁的小姑娘。小姑娘一运动,心脏就狂跳,常常达到每分钟200次,不仅不能活动,上学都已受到影响。家长急得不知咋办。我告诉家长,心脏有个电路系统,维持心脏跳动的电源来自窦房结,窦房结将电从心房传到心室靠一根“电线”。这根线断了不行(本文第一个病人就是这个原因),多了也不行。小姑娘先天性多长了一根。正常的一根和多长的一根一旦搭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圈,心电就会在这个圈上反复转,就会发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我把能够根治这种疾病的导管消融技术带到了泰州,只要把多长出来的这根“异常电线”消融掉,病就除根了。
家长一听,立即要做手术。我说,如果孩子能配合好,可以不用全麻。令我意外的是,小姑娘自己对我说,如果不大疼,那就不全麻,她愿意配合。我和麻醉科主任商量后决定,不全麻,但做好全麻准备。同时,反复给孩子讲述手术中可能出现的感觉,告诉她,有疼痛就告诉我,大声哼,但绝对不能动,因为穿刺针、导管都在身体里面。这个手术一般需要3个医生和1个护士的密切配合。两位医生在台上,一位医生在台下,护士配送麻药,传递各种手术导管等。护士把2%的利多卡因,以及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一并倒入无菌手术台上的药杯,手术医生从中抽取药液,进行麻醉。手术非常成功:一个小时找到并对准了多余的“电线”,放电消融,不到3秒钟,异常电路就打断了!整个过程中,小姑娘一动不动,配合得非常好。
我将小姑娘送到导管室门口,对等候的家长说,小姑娘真勇敢,将来会有大出息哟!回到导管室,手术护士告诉我:放麻药的药杯里只加了生理盐水,没有加利多卡因。我吃了一惊:啊!这孩子,手术中我多次和她说话,她都没有喊疼啊!从此以后,我们改变了流程:必须由护士在台下把麻药稀释好,再加到药杯里。如今,这个消融手术在我们医院已非常成熟,一年做近千例。室上速、室早、房颤,都能做。
还有个后续。十多年后的一天,我偶然发现医院新招员工中,有个药师和小姑娘同名。一问,果然是当年那个消融的小姑娘。我把她请到我的办公室。我说,欢迎你成为我的同事,同时,也请你接受我迟到的道歉。听我讲了当年忘了放麻药的事,她笑着说:当时,您帮我打了“麻药”后,我真的没觉得特别疼,就像蚊子咬了几口。正是您帮我治好了病,我才暗下决心学医的呢。然后,她非常专业地对我说:近30%的人有安慰剂效应!我可能是其中那一个。
美国医生爱德华.特鲁多墓碑上刻有一段话: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一百多年来,这段话广为流传,被视为医学人文主义最具代表性的金玉良言。作为一名医生,我一直把这段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患者把自己的生命和全家人的幸福交给了我们,我们理应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想方设法去努力,尽己所能去帮助,全心全意去关怀。这,是我们的终身使命!